编辑: |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7/2/25 16:13:09
《沧州民歌》——家乡的旋律源远流长
沧州地处冀中平原,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文化灿烂。向渤海湾黄骅的渔鼓渔号,白洋淀边任丘的打桩号,南运河泊头的撑船号拉纤号。武术扇音乐《小天台》《丢戒指》,花狸虎歌舞曲《十个字》,高跷音乐《傻小》等等,丰富多采的地方民歌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开放,无不表达着特定时期沧州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它也是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尤其是独特的落子歌舞曲《茉莉花》、《放风筝》,更是风靡全国,具有广泛的艺术影响力。
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沧州无山,故只有小调与号子,小调中最为流行的是歌舞曲。
沧州流行的民间歌舞很多,有旱船、竹马、小车会、推灯、狮子舞、花狸虎等,最具特点的还是落子,它同冀东的“地秧歌”、井陉的“拉花”,被称为河北最具特色民间歌舞的三个主要品种。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以道具的鞭、板、扇穿插配合,也称小风流。武落子则具有热烈、刚劲风格,增加了沧州武术的动作,或称之为风秧歌。落子的表演一般为开场和结尾配以锣鼓打击乐,节奏明快。中间部分边歌边舞,节奏舒缓,曲调委婉,其代表性曲目为《茉莉花》和《放风筝》。
《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它以《西厢记》故事为歌词的基本蓝本而在全国广为流传。而北方特别是华北的代表性《茉莉花》即是我地的版本。虽然版本不同,但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旋法也有类似。但沧州的《茉莉花》却有一些下滑音、倚音和变化音,音域更为宽广,且有一些羽调式色彩,具有典型北方人的豪爽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溯源最久远,沧州民歌也是其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能了解和掌握沧州民歌的人在变少。
为传承和弘扬本土民间音乐,让沧州民歌这朵璀璨的民间音乐文化之花常开不败,近年来,沧州市群艺馆发挥其职能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音乐骨干力量参与,在传承和弘扬上做好文章,根据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把沧州民歌创作、编配成不同的表演和演唱形式,参加省内外的各类比赛和演唱活动,并推出了一台“沧州风”民歌、颂歌演唱会进行了巡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沧州建州1500周年时,群艺馆还会将此台节目,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完善提高,以更精彩的呈现方式,为建州1500周年献礼。
在刚刚结束的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梦.民歌情”——第二届河北省民歌演唱大赛中,共有36个节目参加了决赛,最后有15个节目分获一、二、三等奖。沧州市文广新局群艺馆获组织奖,选送的《茉莉花》获得一等奖的最高分,《麻雀打食》获三等奖的第一名。无论是作品的编配,还是演唱水平都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本次参赛作品的《茉莉花》是经过沧州老一辈音乐人常连祥先生精心改编成的“无伴奏女声四重唱”。它以传统民族风格和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更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与音乐表现力。鲜明的民族五声调式,紧扣“好一朵茉莉花”的美好故事。
《麻雀打食》原是泊头民间歌舞《花棍舞》的演唱。这次用男声四重唱的演唱形式呈现,把轻松欢快的旋律表现的更加充分。开始就用“唧唧咋咋”描绘了麻雀的叫声,并增添了“秋天到了,庄稼熟了,麻雀来打食了”的歌词,以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的语句,使全曲内容更加统一,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