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沧县民间,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广为流行,乾隆时,著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被召进宫说唱《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城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
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曲种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对北方大鼓曲群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原文化部长高占祥指出“西河大鼓是由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当地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衍变而成。”
木板大鼓有完整的唱腔结构和板式结构。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为演员左手执木板击节站唱,所用木板为小木板,右手执鼓楗,按演唱需要击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二十世纪以来均改为大三弦。木板大鼓唱腔独特,浑厚粗犷,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据《沧县志》记载“江湖大鼓风行一时,其声调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感慨悲歌之声。”沧州木板大鼓采取“口传心授”教徒,很少有文字记载。木板大鼓传统书目初以短、中篇为主,后来出现了长篇。目前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包公案》、《大小五义》、《呼杨合兵》等10多部长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木板大鼓的鼎盛时期,新段子《少女斗志》、《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许多省电台播放。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数百年,几经时代的变迁,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沧州木板大鼓都有记载。